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對照李登輝時期國安會「救災日記」資料 921震後13分鐘軍方動員 88水災慢半拍
外界批評馬政府救災、軍方啟動的速度太慢,行政院長劉兆玄認為已經算快。數字會說話,對照李登輝執政時期國安會所留下的九二一地震兵力動員救災資料,馬政府的部隊動員救災,不論是速度亦或數量都顯不足。 根據未曾曝光的李登輝時期國安會「救災日記」,亦即「國軍九二一震災救援紀錄」,九二一地震在凌晨1點47分發生,清晨兩點鐘,當時的陸軍總司令陳鎮湘於陸總指揮部以及各作戰區成立救災指揮中心,就是地震發生後的13分鐘,軍方已抵達災區並展開救援;清晨3點30分,軍方為挺進災區成立中部前進指揮所;清晨5點30分,發現南投受創最嚴重,軍方要求開設南投前進指揮所;早上8點,最接近重災區南投的前進指揮所正式成立。 反觀此次國防部公布的八八水災救災紀錄,林邊鄉於早上8點30分申請八軍團支援,軍方在1個鐘頭後、9點30分抵達,到了以後發現,水淹太快,軍備不足,再回去調膠舟,首波膠舟於12點20分才到。 至於軍力調動規模的比較,前國安會未公開的資料顯示,李登輝時期軍方為九二一地震所投入的「初期搶救兵力」包含陸、海、空、憲兵、聯勤等軍種,有13萬6千9百74人;「災後重建兵力」更達63萬6千5百88人,即為了九二一,軍方總共投入77萬9千5百62人次兵力。 與九二一同列國家級災難的八八水災,根據國防部資料,直到八八水災當晚10時止,投入救災的兵力只有419人; 八月十三日 的新聞稿顯示,水災約一周時,累計投入的兵力為5萬5千227人次。 到目前為止,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國防部提出的解釋認為,兩次天災狀況不同,九二一為地震,震後兵力可隨即進入災區,但八八為水災,初期國軍因大水受阻,至 八月九日 天氣轉趨穩定後,即全面投入各災區救援。 李「有我在」 馬「在哪裡」 觀感有別 雖然時空背景不同、災難成因不一樣,但總統直選後台灣遇到的兩次國家級災難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很自然地,人們會拿李登輝、馬英九兩位總統的領導來做比較。 1999年凌晨1時47分九二一地震發生時,李登輝在書房還沒睡,他接獲軍情系統各方面情報後,知道狀況不妙,13分鐘內,他已指揮部隊抵達災區。 隔天一早,李登輝坐車開到北一女門口,想到災區屋倒人亡,他坐立難安,當下決定不進府了,車子直接開往松山機場,搭軍用直昇機直接殺到南投災區。 當天下午,李透過電視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告訴人民他接著要做什麼;晚上八點,召開等同國安會議的高層會議;同一天,行政院提出十五項緊急措施;央行連一千億融資都提出了。 接著,李登輝想到遺體問題,因那牽涉到尊嚴與疫情,他要求速派檢察官驗屍;他想到民間習俗「頭七」的心裡治療,於是透過管道要民間團體辦大型法會並親自悼念;有災民告訴他無法參加「以工代賑」計畫,氣得老李要把當時的勞委會主委詹火生換掉;有如今參與救災的高官,那時抗命不下災區,李登輝也差點兒把他拉下來…… 李登輝未必做得完美,九二一當時也是怨聲不斷,但基本上他告訴人民「有我在!」。 馬英九也很努力,他一定也對外界批評覺得很委屈,但是,他有沒有讓人民清楚感受到「有我在!」的訊息?還是讓人民不斷質疑馬英九「在哪裡?」 「有我在!」與「在哪裡?」,這就是兩位總統給予人民的不同觀感與差別所在。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