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VS.產銷 給農村一個機會? | 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的活動中心是農民捐出來的三合院。 |  | 宜蘭大進社區蓋奉茶站。 |  | 苗栗三義雙潭社區的木藝原鄉造街。 |  | 新竹北埔南埔村的百年水車路。(記者鍾麗華攝)
|  | 苗栗縣頭屋鄉象山村涼亭。 |
自由時報 記者鍾麗華/調查採訪 「農村再生條例不過,農村建設就沒有錢可做,今年的補助款到現在都撥不下來,就是因為條例沒過,請給農村一個機會!」這是新竹、苗栗、宜蘭的五個農村再生試辦區的聲音,他們面對農運團體、學者專家反對條例,在網路上串聯連署的做法,無法理解。 為了推動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去年農委會水保局在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分別選了冬山鄉大進社區、北埔鄉南埔社區、三義鄉雙潭社區、頭屋鄉象山社區與獅潭社區做為農村再生試辦區。除了大進社區獲得近九百萬元的補助外,其他每個社區平均補助一百萬元左右,好讓其他農村觀摩,進而發掘未來農村再生推行的改變與困難。 南埔村修了通往百年水車的路;雙潭村設計兩個點的木藝原鄉造街,將當地木藝老師傅的作品放在街旁;象山村將破舊的豬舍改建涼亭,並在當地的信仰中心玉衡宮旁做造景;獅潭村則設立茅草涼亭及蘿蔔試驗田,希望未來蘿蔔四季都能採收。大進村主要是改善閒置農地、整頓環境、並興建奉茶站等。此外,水保局還特別補助四百多萬元興建水草植物園區。 今年農委會要試辦區再提計畫,南埔社區提出三、四千萬元的經費規劃,要改善三公里長的水圳;雙潭社區則是木藝原鄉造街、活動中心與天后宮木藝造景共二千二百萬元;象山村則是一千七百萬元的三處生活環境改善工程;獅潭村則是社區公園、水圳等一千萬元。大進社區則一口氣提了接近一億元,除了要讓當地的野燒陶重現外,也要進行環境美化等。 翻開計畫書,整個農村再生計畫是從九十八年到一○一年,正好跨過下一任的總統大選,象山社區農村再生促進會長劉成亮說得明白:「馬政府如果再選上,計畫又可以再延續下去。」村民提供五年無償公共使用的「豬舍涼亭」,就可以永久下去。 象山村規劃的三處生活環境改善工程,地要怎麼來?劉成亮表示,其中的生活遊憩區,將向村民請求五年的無償公共使用,五年之內也可買賣,但買方仍要提供公眾使用。如果後代子孫鬧分家,不想做為公用該怎麼辦?他說,還沒想到那麼多。他也知道,農民最怕租用、借用的地收不回去,政府如果又來個三七五減租、土地改革,地就變成別人的,這也是村民的疑慮。 雙潭的木藝原鄉造街、活動中心與天后宮木藝造景,會不會離農業太遠?三義鄉民代表張玉鳳坦言:「當初向水保局提計畫時,講了很久才通過。」但造景、造街改變農村景象,吸引觀光客來雙潭,參觀在家從事木工藝術的老師傅雕刻,也會帶動當地發展。 過度依賴休閒觀光,是否忽略了農業生產的本質?新竹文史工作者、兩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淇說,峨眉鄉湖光村有一個有機蔬菜產銷班,生產有機的白玉苦瓜、番茄等,還分裝賣到台北,曾經一度運作得不錯,但當地發展休閒觀光後,農民開起餐廳、咖啡店、小吃店,做起生意來,產銷班形同解散。 然而新增了硬體建設,就等同是農村再生嗎?苗栗縣頭屋鄉獅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華文認為,先改善農村的景觀、居住環境,增加誘因,年輕人才會願意回鄉居住,農業生產面才是接下來的問題。 但兩千億的基金都用於景觀建設,錢燒完了,最困難、最癥結的、政府老是做不好的農業產銷該怎麼辦?農業生產問題繼續晾在一邊,建設卻在逐年老舊,也沒有經費維護,農村破敗依舊,年輕人真的會因為美麗的造景建築而回鄉嗎?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